稀土,这一被誉为“工业维生素”的战略资源,在中国手中正成为改写全球竞争规则的关键筹码。 公告显示,此次管制涵盖钐、钆、铽、镝等中重稀土相关技术,涉及开采、冶炼分离、金属冶炼、磁材制造全产业链,尤其针对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物项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:“部分境外组织将中国稀土物项转移至军事领域,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。”这一表态直指近年来美国将中国稀土用于F-35战机、“标枪”导弹等军事装备的事实。
翻开全球稀土产业地图,中国的主导地位令人震撼:储量4400万吨,占全球48.4%;产量占全球68.5%,冶炼分离产能更是超过90%。更关键的是技术壁垒——分离技术专利占比84.7%,永磁材料专利占82%,这意味着即便澳大利亚、美国拥有稀土矿山,仍需将原矿运至中国加工。美国唯一稀土矿芒廷帕斯的矿石,就需先运到中国江西精炼,再进口成品,形成“美国挖矿,中国炼钢”的奇特依赖链。
政策的冲击几乎立竿见影。 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·马丁股价当日下跌5.7%,其F-35生产线因缺乏镝、铽等重稀土,产能被迫削减40%。每架F-35需消耗408公斤稀土,其中镝用于发动机耐高温部件,铽用于相控阵雷达,这些材料在中国管制清单中均被重点标注。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致函欧盟委员会,称“若稀土供应中断,欧洲车企将在90天内全面停产”,数据显示欧洲目前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个月。
特斯拉的困境更为典型。上海工厂一位不愿具名的工程师透露:“Model 3驱动电机使用的钕铁硼磁体,60%依赖中国供应,现在审批流程延长,我们不得不暂停部分产线。”每辆新能源汽车需3公斤钕铁硼,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超2500万辆的市场,正被中国稀土政策牢牢扼住咽喉。
这并非中国首次挥动稀土大棒,但此次力度远超2010年。 15年前,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管制,导致氧化镨钕价格暴涨20倍,日本稀土依赖度从93%降至60%。而此次政策有三大升级:一是从“物项管制”转向“技术管制”,直接卡住全球产业链的“脖子”;二是设立“中国成分”追溯标准,即便境外加工的稀土产品,只要含中国成分超0.1%就需审批;三是明确豁免条款仅适用于医疗、灾害救助,堵住了军事用途的漏洞。
面对冲击,以美国为首的31国联盟紧急启动应对措施。美国宣布向澳大利亚芒廷帕斯矿注资50亿美元,试图将加工能力从30%提升至70%,但澳大利亚矿业巨头Lynas CEO坦言:“没有中国的分离技术,我们的回收率最多60%,而中国企业能做到99.5%。”欧盟则搁置碳关税计划,此前其试图以“碳排放超标”为由对中国稀土加税,但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分离环节碳排放仅0.8吨/吨,远低于欧盟企业的1.5吨/吨。
技术窃取成为西方的隐秘战线。 国家安全部披露,2024年以来已拦截12起稀土技术窃密案,某境外机构试图以年薪百万美元拉拢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,获取“零废水排放”冶炼工艺。但中国企业早已建立技术防护网,北方稀土将分离工艺拆解为200多个环节,单个工程师仅掌握局部流程,核心配方由AI系统加密管控。
国内企业已率先尝到政策红利。北方稀土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暴涨1951%,扣非净利润增幅超5644%,其股价在政策发布后连续三日涨停。公司半年报显示,稀土氧化物销量同比增长45%,钕铁硼磁体产量供不应求,部分订单排期已到2026年一季度。“这不是简单的价格上涨,而是技术定价权的体现。”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林东鲁分析,“中国现在卖的不是稀土,是技术标准。”
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正进入深水区。 日本Proterial公司紧急宣布研发出“无稀土电机磁铁”,但行业专家指出其铁氧体磁体磁能积仅为钕铁硼的1/3,无法满足新能源车电机需求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“无稀土永磁体”,成本是现有材料的3倍,短期内难以量产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则用AI设计出高丰度稀土磁体,镧、铈替代比例达40%,成本降低31%,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。
当欧盟还在为稀土配额争吵不休,当美国F-35生产线陷入停滞,中国正通过“稀土换技术”战略加速产业升级。北方稀土与西门子合作建立磁材联合实验室,以稀土技术换取工业软件;金力永磁在墨西哥建厂,规避北美关税的同时,将中国技术输出至海外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本质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,而中国正以稀土为支点,撬动整个高科技产业的天平。
稀土即权力,技术即霸权。 从新能源汽车到军工装备,从5G通信到人形机器人,中国的稀土管制政策不仅是对国家安全的守护,更是对全球产业规则的重塑。当西方还在幻想重建稀土供应链时,中国早已用技术壁垒筑起高墙——这不是短期的贸易摩擦,而是一场关乎未来十年全球科技格局的战略博弈,而牌桌上的筹码,正牢牢握在中国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