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鸣镝|农村“探望礼”该降温了
说起“探望礼”,相信大家都有像小编这样的经历:
小编小时候去医院探望爷爷,爸爸会备好一箱牛奶当作“探望礼”——爷爷术后只能吃流食,牛奶最好不过了。也是这箱牛奶起了大作用,陪着爷爷熬过了痛苦的恢复期。康复出院后,爷爷非但不腻,反而还一直喝这个牌子的牛奶,用他的话说,“我孙女买的牛奶就是好喝。”
身边人生了病,我们前去探望,总不能两手空空。而“探望礼”正能解病人的燃眉之急:礼不在重,有这份情意才是最宝贵的。
但在部分农村,“探望礼”慢慢由记忆里的牛奶、果篮变成了明码标价、甚至不菲的货币金额,好像变了味儿。
不妨从“探望礼”的本质说起。其实,“探望礼”是一种极具中国乡土特色的民间习俗:红白喜事“随份子”、生病探望慰问是人之常情,也是维系彼此关系的重要社交礼仪。尤其在农村,过去亲戚朋友生病住院,拎一包冰糖或一瓶罐头前去探望,既融洽了关系,又没有负担。
但随着农村特有的“人情”社交逐渐演变,一村人相互都认识,“探望礼”也难免会被进行比较,不免会把这份“探望”变得物化、量化:送礼越重意味着关系越好、代表着家庭条件越好......如此无端联想层出不穷,久而久之,在这种无形的“攀比心理”作用下,“探望礼”慢慢成了面子和里子,不仅将探望病人的实物改为货币,更是由最开始的5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元、甚至200元,且有愈演愈烈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