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发布的国考公告调整了报考年龄限制,将原来的35周岁以下放宽至38周岁以下,对于明年的应届硕士、博士研究生,更是放宽到了43周岁以下。这一变化与大家切身相关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有网友表示,“突然有一种可以再就业的感觉”,“缓解了我35岁焦虑症”。
其实,在此之前,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招聘的年龄条件已不再清一色地限制在35周岁以下,不少人感到,“35岁门槛”正在被逐步打破,这对消除就业年龄的不合理限制是一次积极推动。
“35岁门槛”由来已久,曾经如同投入湖中的一枚石子,激起的涟漪波及党政机关、国企乃至民营企业,慢慢演变为职场人面前的一道隐形分水岭。仿佛迈过这里,便自动滑入被淘汰的轨道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就业群体的年龄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。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》显示,从1985年到2022年,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32.25岁上升到39.72岁。与此同时,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在不断延长,一些博士生毕业时就已是30岁左右,很可能因为“35岁门槛”错失很多就业机会,甚至可能出现学历越高就业越吃亏的现象。
在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新政下,如果大量处于职业黄金期的技术骨干、管理人才因年龄限制而被拒之门外,就会导致人才闲置浪费。
这次国考对年龄限制的放宽,既是为了进一步消除地域、身份、性别、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,也是主动顺应时代变化,适应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,回应社会诉求。
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机制,国考的调整具有风向标意义。很多人期待,公务员考试打破“35岁门槛”后,企业招聘的“年龄歧视”是否也应该破除?
破除就业年龄歧视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深刻变革。每个企业实际情况和用人需求不尽相同,招引年轻人和兼顾各年龄段的人并不矛盾,要避免盲目跟风年轻化,真正树立人岗相适、才尽其用、注重实践的导向,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职场生态。
(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:wfxxw@foxmail.com)